
最近AI圈里的消息比选秀成团还热闹,不少动向都让人眼前一亮。英伟达刚刚向OpenAI投了1000亿美元,一转眼,OpenAI又跟AMD签了为期四年的芯片合作协议。10月1号那天更是精彩,OpenAI的CEO奥特曼飞去了韩国,跟三星、SK海力士敲定合作协议,未来每个月 they'll need around 900,000存储芯片来建设数据中心。这一系列动作真是热得发烫。
这些老大们俩,你帮我我帮你,像迷蜘似的缠在一起,到底在暗地里藏了啥大招呢?咱们中国的半导体公司,又该怎么应对这波攻势?今天咱们就嘚啵嘚啵地给大家详细说说。
巨头们的钱和芯片绕圈圈,到底图啥?
先聊聊英伟达那1000亿的投入,这可不是随便随意扔的钱,这笔资金跟OpenAI的算力集群可密切相关。每搭建1吉瓦的AI算力集群,英伟达就投入100亿,凑齐10吉瓦的算力规模才能达到那1000亿的总额。
说真话,这玩法跟“达成KPI拿奖金”差不多,毫无亏损,再加上个更巧妙的循环:OpenAI用英伟达的钱购买甲骨文的算力服务;甲骨文拿到钱,又转身去买英伟达的GPU芯片。
看这循環一圈,谁都没吃亏。英伟达砸了1000亿,最终靠芯片卖出去,能赚到3500亿;OpenAI基本上是白 白白拿算力,自己不用出钱;甲骨文还捆上了OpenAI这个大客户,以后订单不用愁。
我觉得这三家把“资源互换”玩得相当溜,没有一个处于亏本状态。当初还以为OpenAI跟AMD签合作是跟英伟达正面较量,结果一看,根本不是那回事。
AMD的算力卡看着参数还挺不错,但市场上没听说有人用它组过上万卡的集群,也没见有人在训练端用它搞成功的。
实话讲,黄仁勋大概根本没把AMD放在心上,他真正牵挂的,是咱们中国的算力生态圈。
目前国内像壁仞科技、沐曦这些公司,研发的GPU已经能在国内的AI训练市场占点份额,配套的MindSpore框架,用户数也超过了500万,生态逐步起来了,这才是英伟达真正担心的事。
而且这些合作不只是为了业务上的合作,更是为了拉升股价,搞个幕后的功夫。
英伟达和OpenAI一联手,股价立刻嗖嗖上涨;AMD更是“大手笔”,用1美分一股的低价给OpenAI发股票,合作一搞,股价也跟着飞升。
曾经觉得卖芯片才是最大的赚头,没想到后来才知道,股市里的收益才是真正的“大头”。
搞不明白的是,这玩法虽然让那些大公司赚得盆满钵满,但对中小AI企业来说就不那么友好了,融资越来越紧张,想和巨头拼市场,恐怕基本没戏了。
韩国的芯片被包圆,中国该咋破局?
再看看OpenAI和韩国的合作,这件事可不单是买芯片那么容易搞定的事。
美国嘛,主要是想借助AI的东风,把自己的标准和影响力往韩国推,搞个输出;而韩国呢,也盯着这个机会,想要站稳全球三大AI强国的阵营,赶上美国和中国的水平,这也是韩国“3.3.5愿景”中挺重要的一环。
要说关键啊,韩国握着一张“硬通货”牌,那就是HBM,也叫高带宽存储芯片。全世界大部分的HBM,基本上都出自韩国厂商;三星和SK海力士每个月的产量加在一起,大概能搞出120万颗左右。
这回他们承诺每个月提供90万颗给OpenAI,这基本上把大部分生产能力都占了去,其他国家要想拿到HBM也就不那么容易了。
今年咱们国内的AI公司买HMB的钱比去年贵了不少,有些小企业实在扛不住,只能搁置大模型的训练,影响确实挺大的。
更让人头疼的是,OpenAI、英伟达,再加上韩国的存储大佬,这三方面已经凑成了个“最牛大模型+算力+存储”的联盟了。
很可能他们会推出一套行业封闭的标准,今后如果想搞AI开发,就得遵循他们的规矩,门槛也会跟着变得越来越高。
以前英伟达的CUDA生态就让国产芯片挺头疼的,现在再加上存储和应用的绑定,这道门槛变得更难越过了。
别着急,咱们也有自己的一招胜利之法,主要是自主可控方面,长鑫存储今年已经实现了HBM的量产,每个月大概能出5万颗,虽然数量还不算多,但至少算是真正迈出了第一步。
更值得一提的是电力这块,AI数据中心耗电特别大,咱们西部的这些数据中心, relying mostly on renewable energy, 佢哋用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很高,电费低,还挺稳当。
工信部的数据显示,到了2025年,西部的数据中心还会增加不少算力,这对咱们而言,算得上个大好事。
归根结底,这些AI巨头的布局,主要围绕着三点:靠打造生态圈稳住位置,用资金拉高估值,以及通过AI外交来掌控地缘局势。
他们结成的联盟确实给咱们中国半导体产业带来不少压力,不过咱们也不是没有应对的底牌。
自主技术不断取得突破,电力方面的优势也挺明显,只要咱们加快核心技术的创新步伐,把这些优势充分利用,在AI算力战场上找到自己的节奏,半导体产业实现反超也就不是遥不可及的事。
嗨牛配资-配资炒股网官网-优秀炒股配资门户-股票加杠杆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